《孙子兵法》之三十六计相关内容
一、三十六计与《孙子兵法》的关系
《三十六计》并非出自《孙子兵法》。二者在成书时间、作者以及内容侧重点上皆有所不同。《孙子兵法》由孙武所著,共十三篇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,被奉为兵家经典,后世兵书多受其影响,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地位重要。
二、《孙子兵法》中三十六计具体内容
三十六计具体如下:
1. 胜战计
瞒天过海: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,何种欺骗手段都能使出。
围魏救赵: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。
借刀杀人:比喻自己不出面,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。
以逸待劳:作战时不首先出击,养精蓄锐,对付远道来的疲劳敌人。
趁火打劫:本指趁人家失火时抢东西,现乘人之危捞一把。
声东击西:表面声言攻打东面,实则攻打西面。
2. 敌战计
无中生有: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,现形容凭空捏造。
暗渡陈仓:正面迷惑敌人,从侧翼突然袭击。
隔岸观火:对别人危难不予援救而看热闹。
笑里藏刀:外表和气内心阴险。
李代桃僵: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。
顺手牵羊: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。
3. 攻战计
打草惊蛇:做事不周密、行动不谨慎,使对方有所觉察。
借尸还魂:比喻已消灭或没落的事物,借别名义或形式重新出现。
调虎离山:为便于行事,想法引诱人离开原来地方。
欲擒故纵:为进一步控制,先故意放松一步。
抛砖引玉:以自己粗浅意见引出别人高明见解。
擒贼擒王:做事要抓关键。
4. 混战计
釜底抽薪:从锅底抽掉柴火,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混水摸鱼: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利益。
金蝉脱壳:蝉变成虫时脱去幼壳,用计脱身。
关门捉贼: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。
远交近攻: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国家。
假道伐虢:以借路为名,实际侵占该国。
5. 并战计
偷梁换柱:暗中玩弄手法,以假代真。
指桑骂槐:借题发挥,指着这个骂那个。
假痴不癫:假装痴呆,掩人耳目,另有所图。
上屋抽梯:上楼后拿掉梯子,借与人密谈或怂恿人上当。
树上开花:将本求利,让别人收获。
反客为主:在一定场合采取主动措施,以声势压倒别人。
6. 败战计
美人计:以美女诱人的计策。
空城计:掩饰自己力量空虚、迷惑对方的策略。
反间计: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。
苦肉计:故意毁伤身体骗取对方信任,进行反间。
连环计: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。
走为上计:形势不利时选择退却、逃避的态度。
三、《孙子兵法》三十六计全文和解释及相关人物简介
《孙子兵法》是世界最早兵书之一,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,后世兵书多受其影响,对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影响深远,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,在世界军事史上地位重要。
1. 孙武:《孙子兵法》作者,约公元前 545 年 公元前 470 年,字长卿,又名兵圣,华夏族,齐国人(今山东省惠民县),吴国将领,著名军事家、政治家,尊称孙武子、兵圣、百世兵家之师,东方兵学鼻祖,是兵法家孙膑的祖先,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后代。曾以《兵法》十三篇见吴王阖闾,受任为将,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,占领楚都郢城,几近消灭楚国,著有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,置于《武经七书》之首,山东、江苏苏州等地有祀奉孙武的“兵圣庙”。
其祖先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,后因陈国内部政变,妫完携家带口逃到齐国,改姓田,田完五世孙田书因领兵伐莒有功,齐景公封其于乐安并赐姓孙氏,孙书儿子孙凭成为齐国最高级官员,孙武父亲即为孙凭。因贵族家庭提供优越学习环境,孙武阅读古代军事典籍,目睹战争,后因齐国内部矛盾重重,孙武萌发远奔他乡念头,认定吴国是施展才能之地,公元前 517 年左右投奔吴国,在吴都郊外结识伍子胥,后隐居写作兵法,经伍子胥引荐,公元前 512 年写好 13 篇兵法,被吴王阖闾拜为元帅兼军师,执掌吴之国政。
2. 伍子胥:原是楚国名臣,公元前 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,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,结识孙武后结为密友,辅佐吴王阖闾,使吴国呈现欣欣向荣景象,在吴国发展中起重要作用。
这些就是《孙子兵法》中三十六计的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