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七步诗》及曹植简介
《七步诗》原文及翻译:
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。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
翻译:煮豆子是为了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,留下豆汁做羹。豆秸在锅下燃烧,豆子在锅中哭泣。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,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?
两个版本对比:
完整版本为“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。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。
一年级版本为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,考虑到一年级理解能力有限,所以采用缩减版,六年级时则选用原诗。
曹植简介:
曹植(192 232 年 12 月 27 日),字子建,沛国谯县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,生于东武阳(今山东莘县,一说鄄城),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,生前曾为陈王,去世后谥号“思”,又称陈思王。
他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,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,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。代表作有《洛神赋》《白马篇》《七哀诗》等,后人将他与曹操、曹丕合称为“三曹”。
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,留有集三十卷,已佚,今存《曹子建集》为宋人所编。散文亦具有“情兼雅怨,体被文质”的特色,品种丰富多样,在诗史上具有“一代诗宗”的历史地位。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“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独占八斗”的评价,《诗品》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“骨气奇高,词彩华茂,情兼雅怨,体被文质,粲溢今古,卓尔不群”。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“仙才”者,曹植、李白、苏轼三人耳。
创作背景及典故
创作背景:曹操死后,曹丕当上魏国皇帝,他忌妒曹植的才华,担心弟弟威胁自己的皇位,便想害死他。一日,曹丕叫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,否则处死。曹植在悲愤之下,七步之内作出此诗。
典故:典出南朝刘义庆的《世说新语 文学》,文帝曹丕曾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。曹植应声便为诗曰:“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。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;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”帝深有惭色。
诗歌赏析
手法及寓意: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,语言浅显,寓意明畅。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,用萁煎其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,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,表达了诗人自身处境艰难,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。
流传及争议:此诗最早记录在《世说新语》之中,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,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其真实性待考。但《世说新语》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,所述有一定依据,且据《世说新语》中引《魏志》记载曹植“出言为论,下笔成章”,曹操曾试之以《登铜雀台赋》,植援笔立成,斐然可观,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是完全可能的。
历史意义及启示
历史意义:纵观历史,帝王子孙和睦相处的少之又少,封建时代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。推翻帝制,建立民主共和国,减少了兄弟相残的悲剧。
启示:特权不除,“七步诗”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。此诗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、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,提醒人们珍惜兄弟之情,避免争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