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位:徐庶
徐庶在新野被刘备任命为军师,以弱胜强击败曹军名将曹仁,为刘备赢得生存空间。其才能堪比诸葛亮,曹操谋士程昱称其才能是自己的十倍。
曹操将徐庶母亲带到许都并模仿其母字迹,将徐庶骗至许都,徐庶母亲自杀,徐庶情绪低落一蹶不振,才华不得施展,湮没在三国历史中,令人惋惜。
第九位:沮授
袁绍的首席谋士,袁绍从渤海太守发展为北方最大军事集团,沮授功不可没。
沮授向袁绍提出“协天子以令诸侯”等正确建议,但袁绍“好谋无断”,未予采纳,导致一系列失败,沮授也沦为曹操阶下囚,命运悲惨。
第八位:郭嘉
曹操重用不拘小节的郭嘉,郭嘉屡出奇计,为曹操逐鹿天下、平定北方立下功勋。
郭嘉思维敏锐,见地超人,对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准确,如预见孙策之死、建议曹操对二袁兄弟的策略等,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消灭北方少数民族势力,还有“遗计定辽东”(实则曹操计策)。
郭嘉三十八岁病死,曹操常说“难奉孝为能知孤意”,对其深切缅怀。
第七位:荀攸
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,曹操即刻招来荀攸并高度评价,荀攸历任太守、尚书等职,为曹操出谋划策,在军中号为“谋主”,共献奇谋妙策十二条,为曹操统一北方做了很大贡献。
如曹操擒吕布、灭袁术、破袁绍等都有荀攸的计谋,曹操为张绣所败后也向荀攸致歉。荀攸死后曹操痛哭流涕,可见其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。
第六位:鲁肃
鲁肃家庭富裕,与周瑜相厚,后追随孙权,初次与孙权相谈显现出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,劝孙权兼并黄祖、进伐刘表,以长江天险据守。
刘表死后,鲁肃联刘抗曹,亲自出使荆州取得理想效果,为赤壁之战胜利创造先决条件,战后力排众议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。
鲁肃四十六岁早逝,孙权为其节哀,东吴失去以和为主的鲁肃后,吕蒙袭取荆州,打破孙刘联合,加速蜀吴灭亡进程。
第五位:庞统
庞统与诸葛亮齐名,投奔刘备后得到重用,亲待仅次于诸葛亮,随刘备进军益州,军事才能在诸葛亮之上。
庞统开始为功曹,名声远扬,周瑜死后送丧入吴纵论吴国权贵,志大才高。三十六岁中箭而死,刘备十分痛惜。
第四位:司马懿
曹操看出司马懿有野心,只让他做“文学掾”,曹丕时期司马懿受到重用,曹睿将他罢归田里后又起用。
司马懿克日擒孟达、智赚曹爽等显示老谋深算,平定辽东、对付诸葛亮牢牢控制军权,为日后夺权奠定基础。曹操未采纳他在汉中一鼓作气拿下刘备的建议,关羽败后他劝曹操打消迁都念头并利用孙刘矛盾击败关羽。
第三位:贾诩
从三国前期到后期活跃,先后在董卓、李傕、张绣手下效力,官渡之战时劝张绣投靠曹操,曹操对他言听计从,除赤壁之战不听劝告损失惨重外,战马超时的离间计也达到目的。
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,曹丕称帝后封他为太尉,他善始善终,避免了悲剧发生,谋人、谋己、谋天下都达到很高境界。
第二位:荀彧
荀彧出生于颍川名门,先从袁绍后投曹操,被曹操称为“吾之子房”,影响大批智谋之士为曹操效力,举荐了众多智囊。
他为曹操建立的功绩无可计数,平身为曹操六出奇计,战略眼光长远,对曹操从弱小割据势力发展到北方统治者起到关键作用。
荀彧镇守后方,总管军粮人事调度,代曹操行使权力,曹操远征在外时他发挥重要作用,但因阻碍曹操为魏公触犯大忌,不得善终。
第一位:诸葛亮
诸葛亮十七岁迁居襄阳,自比管仲、乐毅,二十七岁出山辅佐刘备,提出跨有荆、益,外结孙权的三分战略大计。
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,赤壁之战胜利后负责多地事务,后劝刘备登上帝位,刘备伐吴失败后托孤于他。他掌握蜀国军政大权,南征孟获巩固后方,数次北伐虽未成功但军事才能一绝,毙王双、射杀张郃,司马懿也评价其为天下奇才。
诸葛亮才能全面,长于巧思,作八阵图等,但其苛于求全的性格有正反两方面影响,导致蜀国后期人才匮乏。他在位期间鞠躬尽瘁,为蜀汉政权做出巨大贡献,被视为智慧的代名词,形象深入人心。
《水浒传》中的谋士仅有吴用和朱武,吴用堪比诸葛亮,在小说中智慧和策略运用得当,其他人物与之差距较大。《三国演义》中谋士数量和质量远超《水浒传》,各谋士如贾诩、郭嘉等都有各自特色和作用,而荀彧、荀攸、司马懿等在曹操阵营中也各有地位和贡献。徐庶北上归曹后因母亲之事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,“徐庶进曹营,一言不发”。《三国演义》电视剧场景服装精致,演员表现出色,剧情紧凑,充满谋略权谋和战争,让观众印象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