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内容精析
一、时代背景与天下大势
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,魏蜀吴三个政治、军事集团之间矛盾斗争不断。各国后主无能导致亡国,蜀后主刘禅被钟、邓合军擒于成都,吴后主惧战而降,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,天下归司马掌控,正所谓“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”。
二、历史内容与人物形象
《三国演义》反映丰富历史内容,人物名称、地理名称、主要事件与《三国志》基本相同。人物性格在《三国志》固定形象基础上再发挥,进行夸张、美化、丑化等,这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。
三、主要事件及情节
1. 汉室倾颓·讨伐董卓
东汉末年,宦官当权,生灵涂炭。灵帝中平元年,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,官军闻风丧胆。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兄弟萍水相逢,桃园结义后投靠刘焉。从军后三人屡立战功,一败黄巾于涿郡,二败黄巾于青州。
2. 群雄逐鹿·吕布覆灭
董卓死后,中原大乱,军阀混战。青州黄巾再起,曹操讨伐并编制青州兵,势力扩大。因父仇,曹操征讨徐州并屠城,徐州太守陶谦向北海孔融求救,孔融请刘备助阵。
3. 内阁密诏·千里独行
曹操作威作福,许田打围对献帝无礼,招致忠臣愤怒。皇帝密召董承入宫,授以衣带诏,教图曹操,西凉马腾与刘备参与此谋。刘备为避嫌在园中种菜,曹操煮酒论英雄,刘备以畏雷之说掩饰,不久借剿灭袁术脱身,袁术最终渴死。
4. 官渡之战·大破袁绍
建安四年(公元 199 年),江东孙策被害身亡,孙权坐领江东,与曹操修好。
5. 三顾茅庐·荆襄之变
建安十二年(公元 207 年),荆州刘表次子娘舅蔡瑁与刘备争权,两番设计陷害。刘备跃马檀溪大难不死,得水镜先生司马徽点拨,遇徐庶,徐庶大败曹军后被曹操逼进许都,推荐诸葛亮。
6. 赤壁之战·火烧曹兵
曹操书信至江东威胁孙权投降,鲁肃过江探虚实,诸葛亮借机入东吴,舌战群儒,智激周瑜,孙刘联军与曹操 83 万大军隔江对峙。水上交战曹军失利,蒋干中计,曹操误杀蔡瑁、张允。周瑜因诸葛亮之才欲害之,两番斗智皆败。
7. 三气周瑜·大战马超
周瑜到南郡与曹仁交战中伏重伤,诸葛亮夺下南郡,又攻占荆襄诸郡。周瑜定下美人计诱刘备过江成亲,被赵云粉碎,次年刘备逃回荆州,周瑜追至又中计,箭创复发,回柴桑后假途灭虢之计被识破,临终感叹“既生瑜,何生亮”,诸葛亮吊孝并寻得庞统。
8. 夺占西川·合肥会战
益州刘璋处,别驾张松欲献西川图给曹操被拒,回川后受刘备款待,为刘备献上取西川之说。刘备入川后与刘璋反目,孙尚香被孙权骗回江东,副军师庞统死于落凤坡。
9. 巧取汉中·痛失荆州
张飞攻瓦口关大战张郃获胜,诸葛亮智激黄忠建立奇功,定军山黄忠斩曹操爱将夏侯渊,曹操起兵报仇杀害杨修,诸葛亮设计使曹操兵退斜谷,东川亦归刘备。
10. 汉室末路·夷陵之战
曹丕当权折服曹彰,欲害曹植,曹植七步成诗感动曹丕。刘备义子刘封因未发兵救关羽被处死。
11. 七擒孟获·六出祁山
汉建兴三年(公元 225 年),南蛮王孟获造反,诸葛亮亲率大军七擒七纵孟获,南方之乱平息。
12. 司马专政·九伐中原
魏曹睿后期政治衰落,辽东公孙渊造反,司马懿出兵剿灭。曹睿病危托付曹芳于司马懿病逝,司马师、司马昭独揽朝政,魏国名存实亡。曹髦与司马昭决斗被杀。
13. 偷渡阴平·三分归一
汉将姜维第九次伐中原,司马昭派钟会、邓艾分兵入蜀,钟会夺取汉中遇诸葛亮显圣,邓艾偷渡阴平成功。姜维假意投降钟会,合谋除掉邓艾,后举事机谋泄露,钟会死于殿上,姜维自尽,陆抗死后杜预伐吴,吴主孙皓投降,三分天下合归一统。
四、小说特色与价值
《三国演义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,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历史,在民间传说等基础上加工而成,取向现实主义,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取得很高成就。以人物为载体衍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,如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勇等,贯穿“拥刘反曹”思想倾向,体现人民群众愿望。书中描写战争为主,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,既有情节又有兵法韬略。三国史事的历史著作对其创作模式和倾向有直接影响,体现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