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读后感及相关介绍》
一、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国家与势力
蜀国: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蜀国凭借每一次胜仗走向兴盛,是许多人喜爱的国家。
吴国:在江南一带称雄,因其地形要素,以防守见长,水上攻击力最强,船业十分发达。
魏国:由曹操统治,在三国时期一直实力强大,拥有百万大军。
二、书中的大将与军师
赵云:仅凭一匹马、一把枪、一身盔甲,就在长板坡勇闯八十万大军,视大军如草芥,勇猛杀敌,还背着小主公阿斗杀出一条血路,在其他战役中也立下赫赫战功,虽比吕布战斗力稍逊,但更有计划且爱护部下。
典韦:(文中未详细提及,暂略)
关羽:死于公元 219 年(建安 24 年),在全力攻打魏之樊城时,遭孙权与曹操暗合偷袭,腹背受敌,败走麦城,与其子关兴一起被杀,死时约 58 岁。
诸葛亮:死于公元 234 年(建兴十二年),死因有三:外因是蜀中无人辅佐,他不得不事必躬亲,劳累过度;内因也是无人辅佐,导致他必须亲自处理事务;最重要的是他有着传统正统观念,受先主之托必尽所托之事,病逝于五丈原军营,终年 54 岁。
三、《三国演义》简介
大致内容:可分为黄巾起义、董卓之乱、群雄逐鹿、三国鼎立、三国归晋五大部分,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,以描写战争为主,讲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和魏、蜀、吴三国的政治军事斗争,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,建立晋朝,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。
版本流传: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,明末清初,毛宗岗整顿回目、修正文辞、改换诗文,该版本成为众多版本中水平最高、流传最广的版本。
四、《三国演义》篇尾诗
(详细列举篇尾诗内容,略)
五、三国兴亡历程
魏灭蜀之战:公元 263 年开始,当年冬灭汉,蜀汉亡。
司马代魏:公元 265 年,司马炎以接受禅让为名,代魏为晋,魏亡。
晋灭吴之战:公元 279 年冬开始,280 年三月攻下建业,孙皓降,吴亡,至此三国统一于西晋。
六、三国人物之死
张飞:死于 221 年(章武元年),脾气暴躁,酒后鞭踏士卒致死,限范疆、张达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,三军挂孝伐吴,二人乘其酒醉熟睡将其杀害,时年 55 岁。
刘备:死于 223 年(章武三年),为保关羽之仇与东吴争夺荆州,御驾亲征,被吴军火烧连营大败,后在白帝城居住染病不起,四月驾崩,时年 63 岁。
曹操:死于公元 220 年(建安二十五年正月),患有脑疾,时常发作,生性多疑,拒绝神医华佗的手术建议,终年 66 岁。
孙权:死于公元 252 年(太元二年),统治江东长达 51 年,晚年太子孙登早逝,子孙为王位明争暗斗,元气大伤,在失望中与世长辞,终年 71 岁。
七、西晋灭亡原因
天下道德问题:西晋灭亡的一个原因是政权交替处于极度无“体统”的状态,有曹丕篡汉、司马篡魏的“外篡”,也有父兄之间的“内篡”,道德沦丧,导致任何制度都缺乏相应精神原则支持。
世家大族腐朽:东汉末年以来,世家大族为维护既得利益变得无所作为、精神腐朽,到西晋时期已无力肩负国家一统重任,北方民族大举内侵,南方大规模开发,佛教传入,三教鼎立,动荡混乱局面使得国家分裂。
八、《三国演义》的地位与价值
小说地位: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,也是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,纵横交错的故事脉络吸引一代又一代人,拥有的直接或间接读者为其他作品所无法比拟,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地位无可厚非。
历史价值:虽五分史实五分虚构,但绝大部分素材来自史书,借鉴了众多史料,同时吸收民间故事传说等,对三国历史有一定的呈现和反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