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十六计》相关信息解读
一、《三十六计》的作者
《三十六计》并非孙膑所写,而是一代兵法大家孙武所著。孙武被后世奉为兵家之祖,其后代子孙孙膑写下了《孙膑兵法》。《三十六计》或称三十六策,语源于南北朝,成书于明清,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,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二、《孙子兵法 36 计》的作者
《孙子兵法 36 计》的作者是(春秋)孙武。此书于 2008 年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,将每一计单独成集,环环相扣,展现了中国古代兵法和东方智慧思想文化,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画卷,融入了政治、军事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情感。孙武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,通过对战争的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一系列战略和策略,其著作《孙子兵法》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,对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影响深远。
三、三十六计的相关内容
1. 并非诸葛亮所著:《三十六计》不是诸葛亮所著,它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,语源于南北朝,成书于明清,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
2. 诸葛亮使用过的“三十六计”
空城计: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,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。司马懿率兵直逼西城,诸葛亮无兵迎敌,但沉着镇定,大开城门,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,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,引兵退去。
隔岸观火:曹操把战船在长江上连锁,诸葛亮借东南风火烧连在一起的战船,诸葛亮和刘备一起登上樊山观望火攻大战。
釜底抽薪:诸葛亮初到江东,点到张昭降曹的痛处,斥责薛综、陆绩贬低刘备抬高曹操,使其先后语塞。
3. 原书内容:原书按计名排列,共分六套,即胜战计、敌战计、攻战计、混战计、并战计、败战计。每套各包含六计,总共三十六计,依序为:金蝉脱壳、抛砖引玉、借刀杀人、以逸待劳、擒贼擒王、趁火打劫、关门捉贼、浑水摸鱼、打草惊蛇、瞒天过海、反间计、笑里藏刀、顺手牵羊、调虎离山、李代桃僵、指桑骂槐、隔岸观火、树上开花、暗渡陈仓、走为上、假痴不癫、欲擒故纵、釜底抽薪、空城计、苦肉计、远交近攻、反客为主、上屋抽梯、偷梁换柱、无中生有、美人计、借尸还魂、声东击西、围魏救赵、连环计、假道伐虢。
第二计:围魏救赵:本指围攻魏国都城以解救赵国,现借指用包超敌人后方迫使它撤兵的战术。
第三计:借刀杀人:比喻自己不出面,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。
第六计:声东击西:指表面声言攻打东面,其实攻打西面,是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。
第八计:暗度陈仓:指正面迷惑敌人,从侧翼突然袭击,比喻暗中进行活动,后多比喻男女私通。
第九计:隔岸观火:隔着河看对岸的火,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。
四、《三十六计》作者考证
《三十六计》作者是张联甲。他孜孜不倦地博览古代军事典籍,潜心书理,研究并编撰了 14 万余言的大型兵书《秘本兵法》,其中“六六行·三十六计”内容比《三十六计》丰富得多。“六六行·三十六计”与“流行本”《三十六计》出自同一手笔、构思和文风,“张本”写作虽晚于“流行本”,但在“流行本”基础上改写的可能性不大。
“三十六计”一语先于著书之年,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,据《南齐书·王敬则传》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为上计,汝父子唯应走耳。”意为败局已定,唯有退却方为上策,此语后人沿用,宋代惠洪《冷斋夜话》:“三十六计,走为上计”,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,后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《三十六计》,但此书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。
五、三十六计的朝代归属
“三十六计”一语比《三十六计》这本书早,最早可考的是南朝宋将檀道济(?—公元 436 年),宋代惠洪在《冷斋夜话》中也有提及,明末清初引用者更多。三十六计每六计成为一套,包含胜战计、敌战计、攻战计、混战计、并战计、败战计等。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,为便于人们熟记,有学者在其中每取一字组成一首诗:金玉檀公策,借以擒劫贼,鱼蛇海间笑,羊虎桃桑隔,树暗走痴故,釜空苦远客,屋梁有美尸,击魏连伐虢。全诗除檀公策外,每字包含一计,依序为:金蝉脱壳、抛砖引玉、借刀杀人、以逸待劳、擒贼擒王、趁火打劫、关门捉贼、浑水摸鱼、打草惊蛇、瞒天过海、反间计、笑里藏刀、顺手牵羊、调虎离山、李代桃僵、指桑骂槐、隔岸观火、树上开花、暗渡陈仓、走为上、假痴不癫、欲擒故纵、釜底抽薪、空城计、苦肉计、远交近攻、反客为主、上屋抽梯、偷梁换柱、无中生有、美人计、借尸还魂、声东击西、围魏救赵、连环计、假道伐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