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三绝”
一、“智绝”——诸葛亮
通过《草船借箭》《借东风》《舌战群儒》《空城计》等名篇,着力刻画其足智多谋,在民间成了智慧的代名词,有“五百年才出一个诸葛亮”的说法。
诸葛亮得以千古流芳,其人生可概括为“鞠躬尽瘁”,但历史上其军事才华远不如周瑜,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,将周瑜打成嫉才小人。五丈原弥留之际,还寄希望于七星灯保命,最后还加害于魏延。
二、“义绝”——关羽
是义薄云天的代名词,当年在华容道义放曹操,这是他受万人敬仰的重要因素。
最能代表其义气的是挂印封金、过五关斩六将、桃园三结义。屯土山被曹操围住时,为保全刘备家室,答应“降汉不降操”,曹操待他优厚,他却只是表面应付,最后得赤兔马后扬长而去,还杀了曹操六将。
三、“奸绝”——曹操
由于作者那个时代的情况,在小说中他成了谋朝篡位、心胸狭窄、阴险狡诈的一代奸雄。
但历史上他是大英雄,谋略胆识当世无双,统一了大半个中国。他的人生信条是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负我”。
《三国演义》简介
全名为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,也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,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。
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,明末清初时,毛宗岗对其整顿回目、修正文辞、改换诗文。
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,以战争为主,诉说了群雄割据混战和魏、蜀、吴三国的政治军事斗争,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,建立晋朝。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、董卓之乱、群雄逐鹿、三国鼎立、三国归晋五大部分,作者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。
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,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,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。
相关人物
一、曹操
字孟德,小名阿瞒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,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。黄巾军起义时,任骑都尉,参加剿除黄巾军。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,先后打败吕布、袁术、袁绍等豪强,统一北方。曾在赤壁被周瑜、诸葛亮用火攻战败。建安二十一年,受封为魏王,四年后,病死于洛阳。
形象上是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,深通兵法,善于用兵,施谋用策,以弱胜强,先后消灭除刘备、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,统一了大半个中国。
二、诸葛亮
字孔明,号卧龙(也作伏龙),徐州琅琊阳都(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)人。建安十二年,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,联孙抗曹,大败曹军,形成三国鼎足之势,又夺占荆州。建安十六年,率兵入益州,次年与刘备会师,攻取成都。蜀章武二年,刘备兵败夷陵,次年病亡,诸葛亮奉遗命辅佐后主刘禅。建兴三年进军南中,采用攻心为上的方略,使孟获等心悦诚服。建兴十二年春,统军进驻五丈原,与司马懿对峙,八月因积劳成疾,卒于军中。
三、关羽
本字长生,后改字云长,河东郡解县(今山西运城)人,被称为“美髯公”。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,赤壁之战后,长期镇守荆州。建安二十四年,在与曹仁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,随后水陆并进,围攻襄阳、樊城,水淹七军,威震华夏,使曹操一度产生迁都想法。但随后东吴孙权袭击其后路,他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,最终兵败被杀。
去世后逐渐被神化,民间尊其为“关公”,历代朝廷多有褒封,清代奉为“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”,与“文圣”孔子齐名,《三国演义》尊其为蜀国“五虎上将”之首,毛宗岗称其为《演义》三绝中的“义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