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的成书历程
一、晚唐民间流传
从李商隐的《骄儿诗》“或谑张飞胡,或笑邓艾吃”可知,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。
二、宋代流行与“尊刘贬曹”倾向
据《东京梦华录》载,北宋时已出现“说三分”的专家霍四究。
又据《东坡志林》载,王彭言涂巷中小儿聚坐听说古话,至说三国故事,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,可见宋代民间说三国故事已表现出“尊刘贬曹”的鲜明倾向。
三、宋元舞台搬演
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搬上舞台,《宋史·范纯礼传》及南宋姜白石《观灯口号》等诗歌中都有演出三国戏的记载,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至少有《三战吕布》《赤壁鏖兵》《隔江斗智》等三十多种,且继续表现“尊刘贬曹”倾向。
四、平话小说产生
三国故事流传历史长,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可能很早就产生了,今存最早且唯一的一部《三国志平话》是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的《全相三国志平话》。此书分上中下三卷,每卷分上下两栏,上栏图相,下栏正文,从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《三国演义》规模,拥刘反曹倾向鲜明,刘、关、张等富有草莽英雄气息,张飞形象活跃,诸葛亮神机妙算突出,但描写粗枝大叶,文词鄙陋,人名地名多谬误,似未经文人润色。
五、成书过程
准备阶段:自三国时期至元代,各种三国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,陈寿《三国志》为其提供基本历史框架,留下大量想象空间。
创作阶段: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基础上,广泛汲取历史资料、民间传说及前人文艺作品,如杜宝《大业拾遗记》中的故事,继承发展明代文言小说和戏曲传统文学形式,创作了结构宏大、人物众多、情节曲折的长篇史话小说。
修改补充阶段:明代嘉靖年间至清代康熙年间,对《三国演义》多次修订完善,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壬午刊刻的,清代毛纶、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,参考“三国志传”本,对回目和正文进行较大修改并作详细评点,形成今日通行的 120 回本《三国演义》,使情节更紧凑、符合史实、强化拥刘反曹色彩,优化语言表达,提高文学性。
六、成书背景
《三国演义》成书于明初,作者罗贯中当时即享声名,小说在明代之前不被正统接受。但其雏形很早,唐时传奇影响大,元末明初说书盛行,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是说书人乐此不疲的题材,《三国志》与《魏略》分歧多,可吸引听众,说书人占立场塑造刘备为正面人物,逐渐形成有倾向性梗概,此为《三国演义》最初蓝本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