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相关介绍
一、成书与版本
《三国演义》(全名为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又称《三国志演义》)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。
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,明末清初,毛宗岗对其整顿回目、修正文辞、改换诗文。
最早的版本是明朝嘉靖元年出版的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分为 24 卷,240 个以七言标题为主的章节。清代康熙年间,毛纶和毛宗岗父子对其进行修订,成为最广为流传的版本。目前,人民文学出版社于 1神装 年出版了该书的最新版本。
二、故事背景与历史进程
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,以描写战争为主,诉说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和魏、蜀、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。
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,建立晋朝。
三、三国概况
魏国(220 年-265 年):三国中最强大的一国,延康元年(220 年),曹操死后,其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、篡夺汉室政权,曹魏始建。
蜀国(221 年 263 年):即蜀汉、又称季汉。魏黄初二年(221 年),刘备在四川(蜀地)成都称帝,续汉之大统,国号“汉”。
吴国(229 年—280 年):亦称孙吴,黄龙元年(229 年)四月,孙权称帝,国号吴,改元黄龙,东吴始于此年。
四、主要内容
描写公元 3 世纪以曹操、刘备、孙权为首的魏、蜀、吴三个政治、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。
汉末年,汉室衰弱,黄巾起义,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实力最强。
连年混战,弱肉强食。官渡之战,曹操灭袁绍,统一北方。赤壁之战,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,形成三足鼎立局面。
此后,蜀汉诸葛亮、姜维多次北伐曹魏,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格局。曹魏后期实权被司马懿掌控。
263 年,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,蜀汉灭亡。两年后司马昭病死,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,建国号为“晋”。
280 年,西晋灭东吴,统一中国,三国时期结束。
五、文学地位与人物形象
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,开创历史演义小说先河,是中国第一部长篇文人小说,被广泛认为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,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。
曹操:被描绘为复杂的艺术典型,既有政治野心,又有军事才能,恶德与才智同时展现。
刘备:蜀汉开国皇帝,宽厚仁慈、知人善任,坚韧不拔,对事业执着,将国家托付给诸葛亮的举动被后世传颂。
孙权:字仲谋,继承父兄江东基业,成为一代诸侯,罗贯中塑造其外表独特、胆识过人,形象深入人心。
六、三足鼎立局势
208 年,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,刘琮投降,刘备败走夏口,与孙权结盟,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,奠定三国鼎立雏型。
此后,孙权、刘备争夺荆州,刘备占益州,关羽攻襄樊,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,占领荆州大部,隔三峡与汉军相持。
219 年,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,猇亭一战,刘备被吴将陆逊击败,退回益州,不久驾崩于白帝城。
之后,诸葛亮、孙权努力恢复结盟关系,共抗曹魏,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,南北虽常有战事,但总体力量平衡,鼎足之势维持四十余年。